泰山封禪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jié)《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吨腥A泰山·封禪大典》是山東省政府打造山東旅游精品的重點項目,由泰安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邀請中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創(chuàng)始人——梅帥元先生的制作團隊精心打造的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泰山封禪大典: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tǒng)一六國后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于施行。于是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yè),只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環(huán)刻,頌辭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東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剔o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封禪:

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于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封禪書》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余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須知《封禪書》之于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zhí)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銘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yè)”,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追溯: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于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管子》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于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蔡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tǒng)。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意義: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