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四制。封禪后,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朝壇頌》,均勒石紀德。)

    皇帝如何在泰山封禪:

在中國古代時期,帝王在登基稱帝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禪。這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和古代人們對宗教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關(guān)系。 封禪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觀點,泰山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說封禪,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壇,燔柴(燒柴禾)在壇頂,以祭天,此稱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選擇一塊地方(稱為折)瘞埋祭品,叫做禪。兩方面合而稱為“封禪”。原始的宗教觀念主要是向自然界各種事物與現(xiàn)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fēng)雨、雷電等等,都很可能成為崇拜的對象。當人們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像這種繁雜絮多的信仰也得到進一步概括與歸納,產(chǎn)生出天和地的觀念。人們把日月星辰歸結(jié)于天,山川湖海歸結(jié)于地,對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禪便是這種信仰的一種表現(xiàn)。泰山封禪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統(tǒng)治“受命于天”觀念的基礎(chǔ)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統(tǒng)治獲得一定成績后,去泰山封禪,也意味著對天地之神報告太平并且致以謝意,感謝他們讓國家風(fēng)調(diào)雨順、民生安樂的功勞;另一方面,在泰山封禪同時證明著自己的統(tǒng)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傳說中無懷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炎帝、黃帝、顓須、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jīng)去泰山封過禪。因此推斷,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當古遠。 有關(guān)封禪泰山還有很多傳說,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據(jù)說也曾去過泰山封禪,并且歸途中避雨的松樹,也被稱做“五大夫松”。

  封禪為何選泰山:

泰山封禪是泰山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特色。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歷史上歷朝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一種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漸演化成為中國的“國山”,從而在名氣上凌駕于其他名山之上。

泰山封禪起于何朝何人,很難考證,但結(jié)束于宋真宗卻可以定論,雖然后來許多帝王登臨泰山,但性質(zhì)已轉(zhuǎn)化。古代帝王無不說自己是“受命于天” 封禪是帝王表示自己與天溝通的方式。古代封禪泰山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天下太平,國家興盛。二是天降“祥瑞”。國家興盛說明帝王功高德顯,天降“祥瑞”說明上天對帝王的表彰,這時帝王要用一種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禪大典。封是指在接近天的泰山最高處,用土筑成圓壇祭天,禪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用土筑成方壇祭地。

  那么為什么選擇泰山封禪 ,而不是其他高山呢?

首先泰山為黃河下游地區(qū)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龍山文化充分說明泰山地區(qū)在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黃河流域經(jīng)常發(fā)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災(zāi),在他們心里泰山是他們生命、種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chǎn)生敬畏,漸漸被神話。其次,古人由于對自然界的認識狹窄,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從而產(chǎn)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義,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于當時的人活動范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qū)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xiàn)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于先人活動范圍和泰山在這個區(qū)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xiàn)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后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quán)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后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封禪大典每朝每代皆有不同,但相同的一點是規(guī)模浩大。例如:漢武帝封泰山,隨行萬余人。宋真宗封泰山僅儀仗就有1600人。山腳至山頂兩步一人。除了歷朝皇帝重視泰山之外,名人騷客也對泰山情有獨鐘,并以在泰山銘文刻石為榮耀。許多緣于泰山的詩文、游記成為人們廣為傳頌的篇章,對傳播光大泰山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