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是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這種儀式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齊、魯?shù)娜迨空J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yīng)當(dāng)?shù)竭@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而泰山是齊、魯分界。后來在齊、魯祭祀泰山的儀式擴大為統(tǒng)一帝國的望祭,并定名為“封禪”。封禪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禪是祭地的意思。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縣,與魯儒生討論封禪典禮。
基本信息:
封禪,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壇祭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最早出現(xiàn)于《管子·封禪篇》,后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nèi)容,并對其內(nèi)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jié)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并指出了封禪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筑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戰(zhàn)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岳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yīng)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jīng)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封禪活動實質(zhì)上是強調(diào)君權(quán)神授的手段。
關(guān)于封禪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白虎通》中說“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后世學(xué)者認為這是封禪過程中的儀式,是指將封禪所用的文書以“金泥銀繩”或“石泥金繩”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記·封禪書》也有“飛英騰實,金泥石記”之記。
發(fā)展歷史:
封禪是古代統(tǒng)治者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的禮儀。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載有春秋時期齊相管仲論封禪一段話,說齊桓公稱霸后想行封禪之祀,管仲反對,認為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nóng)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個,都是受命之后才舉行封禪儀式的。他們那時候封禪,有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種種祥瑞不召而至?;腹灾獩]這么大的福氣,只好放棄了封禪的妄想。不過先秦時代如何舉行封禪之禮,由于缺乏史料,其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妒酚洝匪d,舜、禹以后舉行過封禪的只有兩個人,即秦始皇和漢武帝。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認為自己的統(tǒng)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帶了齊、魯?shù)娜迳┦?0人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準(zhǔn)備行封禪之禮時,儒生博士便議論紛紛,說古代天子封禪坐用蒲裹車輪的 蒲車 ,以免損傷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掃地而祭,鋪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說互相乖異,難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將他們?nèi)砍馔耍约撼塑噺纳侥系巧咸┥街斎バ蟹舛Y,并刻石歌功頌德,然后又從山北下來,到梁父山去行禪禮。他的禮節(jié)基本上是取自戰(zhàn)國時祭天帝時所采用的一套儀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漢中葉,隨著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封建中央集權(quán)日益加強,漢家至尊的天帝神確立了之后,漢武帝決定按古禮舉行封禪。但是,這封禪的禮儀,儒生與方士說的,各不相同。漢武帝便把封禪祭器拿給他們看,問古禮究竟怎么樣,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漢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禮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禪禮祭地,然后到泰山下東方設(shè)壇,舉行一次封禮祭天。壇寬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書.之后,漢武帝與少數(shù)大臣登上泰山之巔,舉行了第二次的封禮。武帝封禪,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禮,設(shè)壇三層,四周為青、赤、白、黑、黃五帝壇,殺白鹿、豬、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帶所產(chǎn)的一茅三脊草為神籍,以五色土益雜封,滿山放置奇獸珍禽,以示祥瑞。漢武帝則身穿黃色衣服,在莊嚴(yán)的音樂聲中跪拜行禮。為了紀(jì)念這次封禪典禮,武帝還特改年號為元封。
1、封禪緣起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并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quán)、夸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筑壇祭祀的習(xí)俗,是非常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