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爺松]
位于光化寺西南側(cè)的古松,高8米、距今約1340年,其樹干三人不能環(huán)抱,虬枝盤旋,枝繁葉茂,遮地近1畝,整個樹冠似雙龍騰空,飛舞盤旋,生機勃勃。
[三義柏]
在佛爺松北面有一棵千年古柏,樹高20米,主干徑粗1.8米,其上分為三枝,徑粗皆0.6米以上,故名三義柏。該柏冠形酷似蘑菇云。據(jù)傳古柏栽于公元805年。相傳光化寺附近有一個村莊,住著三戶異姓人家。一名錢義,一名李信,一名吳仁戶。由于三家是鄰居,李信和吳仁把錢都存入了錢義開的錢莊。哪料錢義起了貪念,收斂了錢莊里所有的錢財,不知去向。李信和吳仁到錢家討錢,卻見錢家老小生活凄苦,遂起憐憫之心,往錢家送米送油,錢家老小感動不已。錢義花光銀子,只好硬著頭皮回家。錢母痛斥錢義,細述原委。錢義聽后負荊請罪。李、吳二人見他真心悔改,便原諒了他,并當(dāng)即擺酒結(jié)為兄弟,共植一棵柏樹,以示紀(jì)念。說來也奇,柏樹長成后,分為三枝,中間一枝最高,兩側(cè)枝較低,似有兄長之分。
[大悲庵]
位于光化寺東北約200米的山坳中,現(xiàn)僅存殘垣斷壁。相傳此庵始建于魏,庵主體為石砌樓房,上下兩層,樓長8米、寬5米,分三間,占地10余畝,偏房眾多,錯落有致,隱于密林之中,顯得格外清雅幽靜。
[山高月小刻石]
山高月小刻石位于光化寺景區(qū)大悲庵遺址下,刻石高1.4米,寬1米,行楷字體,刻字年代不詳。
[大般若經(jīng)刻石]
位于光化寺南百余米處,為北齊刻石,長2.5米,寬2米,刻石八分書,后書“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等字。東側(cè)書“武平元年,中正胡賓”。據(jù)記載全國此類刻石共四處,其中包括泰山經(jīng)石峪、鄒縣四山摩崖刻石。現(xiàn)已建石亭保護。
[映佛山波羅蜜經(jīng)刻石]
位于光化寺東800米處,因山巖似眾佛誦經(jīng),故名映佛山。山巔有映佛巖,高5.5米。刻石高約8米,寬約5米,狀如巨佛踞坐。經(jīng)刻為隸書,分上中下三層,共131個字,字徑40厘米。書“般若波羅蜜經(jīng)冠軍將軍梁父縣令王子椿”十七字,下層書般若波羅蜜經(jīng),前半尚可讀,后多殘缺,末書“武平元年僧齊大眾造”。其尾復(fù)有“維那會游”四字,即《泰山道里記》所謂有四字類押狀不可識者。刻石結(jié)體端莊,筆法古樸,氣韻高逸,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扇子崖]
位于光化寺東3公里,海拔370米,其周圍樹種為松、柏。因此山形如扇,故名扇子崖。
[周猛洞]
在光化寺東南4公里處,洞口周圍巨石林立,洞口朝西南,后因洞口巨石斷裂,現(xiàn)洞口半陰半陽,深淺不詳。相傳明朝時,徂徠山下莊莊村村民周猛,常在此洞躲風(fēng)避雨。一年逢大旱,周圍鄉(xiāng)村顆粒無收,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周猛劫持稅銀,解鄉(xiāng)鄰燃眉之急。官府追捕之,周猛便到此洞內(nèi)避難。后因此洞深幽,至今無人敢進。
二、歷史記載:
徂徠山重修古剎光華禪寺碑記
聞之三代而上惟恐好名,三代而下惟恐不好名,若是乎。好名難矣而況功德顯著而報光自悔不求立名者□□而自然禪師則不然。甲子歲予以避喧謁禪師號無云者于徂徠山東麓光化寺中,師即自然之弟子也。余覽其廟宇,至東院見有如來佛殿廟貌輝煌井井有條,題方云康熙二十一年月日立,至今六十余年矣。因欲觀碑文所敘述無云師曰無之,蓋吾師因寺古有是殿歲久傾圯目睹心傷。募化重修之。妥與德慶師戳力同心而功以成,特有勸勒石者,吾師云吾書吾心,且奚以碑為故。予至今未敢擅勒諸石曰。嗚呼!此其所以堪勒諸石也欸者晉祖預(yù)賢者也猶上登□山而勒功于二石,一置山頂,一投漢淵,名之難忘如是。夫今師愿自忘其名,茲乃所以令人不可忘歟。且不欲立碑,師之凈心也,必欲立碑汝之孝心也并行不悖,其何傷乎?無云師曰:然。遂志于石,俾余為文記之,顧通來無云師修二佛閣已六載,又□□刻石則真其師之弟子也。余感忘名之難而謂□順師當(dāng)特書德慶師當(dāng)附書而于無云師亦欲勒其志于佛閣于石也,既承命又執(zhí)筆以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