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沒撈著占領泰山,又受了一頓窩囊氣,倒騎著驢上了西天。他把西天邊上一座懸崖高聳的大山搬上驢背,放在泰山的東南方,就是現(xiàn)在的徂徠山。因為是用驢馱來的,那時候叫“馱來山”。徂徠山和泰山相隔四五十里,兩山相對,比泰山還高一頭。張果老心想:就讓這座山壓過你的泰山。
徂徠山的山洞里,原來就有兩大魔王和許許多多的小妖怪。張果老用驢馱山時,連這些妖怪也一塊馱來了。這伙妖怪一來到泰安,天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天天提心吊膽。
泰山奶奶知道了此事就命王靈官一天找九天仙女想辦法。王靈官上天后,與九天仙女一商量,決計幫助倆姊妹逃出魔掌。還她命王靈官去把徂徠山給平了,避免妖怪再傷害百姓。王靈官火氣沖天,問清了妖魔所在位置,只見他腳一跺,他的個子頓時長得比泰山還高,提起九節(jié)連環(huán)鞭,晃了三晃,連環(huán)鞭一下子變得又粗又長,向空中一甩,立刻狂風尖叫,趕云如飛,往回一拽,只聽“轟隆隆隆”一陣沉雷,徂徠山被攔腰斬斷,大小妖怪也化為了灰燼。從此,徂徠山就變成了平頂?shù)牧恕?/p>
碧霞元君游徂徠
碧霞元君雖然選中了泰山,但她很留戀徂徠山巍峨秀麗的風光,就把徂徠山劃為自己的游覽之地。 徂徠山神見碧霞元君選中了泰山,自己這座“山神廟”就無人再爭了,本來他就對元君感激不盡,得知她每年還要至此游玩,更覺得大神賞臉,特別高興。因此,山神決定重新安排徂徠山的山山水水,讓碧霞元君游個痛快,玩?zhèn)€盡興。
這年三月初,元君要到徂徠山來生日慶壽。山神帶領全山差使,從徂徠山下,列隊到了汶河南岸,夾道歡迎碧霞元君的到來。
碧霞元君游山歸回行宮,天近傍晚,正巧看見了“徂徠夕照”盛景。
碧霞元君咒:
1.天母運合,玉闕真仙。金蓮發(fā)苞,御制熊然。孟夏十八,化現(xiàn)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敕封玉女,護世威嚴。
2.神兵侍衛(wèi),鬼官俟宣。誅鋤奸盜,扶危濟險。平治水火,降福消愆。清寧宇宙,仁慈而憐。從善者奉,逆我者亶。
3.人間祀仰,天地齊年。何災不滅,何福不遷。遵承帝命,永劫綿綿。包含岱岳,玄之又玄。急急如律令。
碧霞元君信仰:
碧霞元君信仰產生于泰山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以及歷代帝王封禪祭告等宗教政治活動都賦予碧霞元君信仰以顯明的特色。
主生思想與神仙信仰結合再加上婦女問題和生育觀念,最終于唐宋時期形成了道教碧霞元君信仰。
泰山主生死,是泰山信仰區(qū)別于其它山岳崇拜最顯著的特色。碧霞元君繼承和發(fā)揚了泰山主生思想,從泰山信仰的思想根源來看,元君信仰在泰山信仰中處于核心地位。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tǒng)攝岳府之神兵天將,并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明清時,由于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首先,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岳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眾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眾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慈母、圣母。
碧霞元君在民眾心目中更為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愿還愿,向其祈禱,香火不斷。碧霞元君的圣誕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