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畢竟身居中土,近水樓臺,向與晉國交好的魯國開刀,屢興刀兵,使魯國土日削,國勢日危。面對這種情景,雖然以在野之身,但身為士人領袖的孔子焉能坐視不救? 他派出了能言善辯,多謀多慧的大弟子子貢,前往游說吳國,挑唆齊吳相斗,從而保住魯國。
子貢來到吳國,迎合吳王夫差爭勝好強之心 ,鼓勵吳圖乘晉國內(nèi)部分爭之際,北上爭霸,告訴吳王只要打敗了齊國,余者概不為慮。吳王夫差當然樂意從命,但他又擔心近鄰越國,唯恐越國乘吳國北上會有所動作。子貢遂表示可以面見越王,說服他從吳伐齊。
就這樣,子貢又去見越王勾踐,對勾踐說:“我知道越國一直有報復之心,而吳國也有所覺察,但目前吳國仍很強大,越國空有報復之心而無報復之力,這是很危險的?,F(xiàn)在就有一個好機會,吳欲與齊國爭霸,越國最好鼓勵相助。若吳國敗,則實力削弱,若吳國勝,霸心遂不可復止,勢必連年征戰(zhàn),空耗國力,也給了越國以可乘之機。勾踐聞說十分高興,當下賜給子貢黃金兩鎰,寶劍一口,良馬二匹,子貢固辭不受。子貢回報吳王,說越王感謝當日不殺之恩,日日棲棲皇皇,聞大王有疑于他,十分恐懼,不日將派使臣來謝罪。
果然,越王派遣大夫文種,帶精甲二十付,寶劍一柄,并甲士三千,前來助吳伐齊,這下,吳王夫差下定了北上攻齊爭霸的決心,開始全力發(fā)動,以傾國之力投入戰(zhàn)爭準備。
艾陵爭鋒:
吳王夫差是個說干就干,氣魄宏大之人。首先,為了應付供應戰(zhàn)爭物質(zhì),運送軍隊的方便,他征調(diào)民夫,在祁地筑城,屯積物質(zhì),并開掘了從邢至淮河的運河,后來又一直開到訴水和濟水,綿涎近千里,工程浩大。為修這條運河,幾乎耗干了吳國積蓄多年的家底,弄得府庫空虛,征發(fā)的民夫死傷相望于路,農(nóng)失其時,田園荒蕪。
吳國元老重臣伍子胥見狀,出頭再三勸阻吳王不要伐齊,空耗國力,要先修內(nèi)政,再除越國而后再談中原爭霸。但是太宰伯喜極力迎合吳王之意,說只要打敗了齊國,就可以稱霸天下。結果夫 差反而迫令執(zhí)反對意見的伍子胥去齊國下問罪之書,戰(zhàn)爭如箭在弦一觸即發(fā)。
公元前484年7月吳國大軍十萬,通過魯境進入齊國,拉開了齊吳大戰(zhàn)的序幕。齊國元帥國書,屯兵攻上,聞吳軍大至,送移師南下。這時齊相陳桓為增強齊軍實力,乃派遣其弟陳逆率軍前去增援,兩下合兵,恰也是十萬之眾。
田書與陳逆,召集將領,商議抵御吳軍之事,陳逆鼓勵將領們奮力破敵,以保障國家之安全。并與諸將約定,開戰(zhàn)之后,齊軍將只鳴進攻之鼓,不敲退兵之金(當時戰(zhàn)爭習慣是鳴鼓為進攻之號 令,鳴金為收兵之號令)。以示有進無退,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這時,吳軍已自魯境連克城池深入齊境,兩軍相遇于艾陵。馬上就展開了一場廝殺。吳將胥門巢將吳之上軍為先鋒,剛剛抵到艾陵,正逢齊軍先鋒公孫揮,兩下二話沒說,戰(zhàn)成一團。齊車以逸待勞養(yǎng)精蓄銳,一旦施展,銳不可當。而吳軍俱為蠻勇之士,飽經(jīng)戰(zhàn)陣,卻也不以齊軍為意,你來我往,一時勝負難分。齊帥國書見狀,一股無名之火沖上腦門,下令中軍出擊,一時鼓聲大作,齊軍斜刺里殺出,將吳軍截為兩段,胥門巢抵擋不住,敗下陣來。幸而吳車主力殺到,才穩(wěn)住了陣腳。
初戰(zhàn)獲勝,齊軍上下一片歡騰,以為吳軍不足慮,早晚會凱旋。元帥國書居然下令讓軍士每人備長繩一條,說吳俗斷發(fā)紋身,我們帶上繩子好拴他們的腦袋。
第二天,兩軍對陣,吳將胥門巢先率三千越軍出戰(zhàn),齊將公孫揮隨即殺出,胥門巢不戰(zhàn)自退,齊軍追而不舍。吳上軍迎出,抵住公孫揮大戰(zhàn),胥門巢轉身回戰(zhàn),兩下兵擊齊軍。齊軍統(tǒng)帥國書見狀,隨即命公孫夏部出來,而戰(zhàn)不多時,吳之下軍又投入戰(zhàn)場,看看齊軍漸有怯意,統(tǒng)帥國書遂將全部兵力壓上,雙方十幾萬人馬在不大的戰(zhàn)場上左右盤旋,刀來槍去,只殺得煙塵滾滾,血流成河。吳軍眼看要支撐不住了,夫差忙把伯喜的總預備隊投入,總算穩(wěn)住了局面。雙方仍舊緊戰(zhàn),此時齊軍十萬已全部投入戰(zhàn)場,而吳軍只投入了七萬兵力,而且是逐步投入的,后續(xù)部隊保持著精力和銳氣。齊軍兵多,但韌勁較差,吳兵雖少,但蠻勇有力,雙方鏖戰(zhàn)良久,雖說齊軍占優(yōu)勢,但也難分勝負,雙方士卒都感到有些疲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