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起義遺址位于泰山東南徂徠山麓大寺。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組織發(fā)動泰安、新泰、萊蕪、泗水等地群眾和平津淪陷區(qū)的流亡學生,在此誓師,宣布抗日武裝起義,編為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洪濤任隊長,趙杰任副隊長,黎玉任政治委員。隊伍以徂徠山為根據地,轉戰(zhàn)于魯中南地區(qū),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大寺原為古剎,后毀。建國后,徂徠山林場在舊址上建辦公室。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為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50周年,在附近建高23米的紀念碑,徐向前題寫“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武中奇題寫隸書碑文。

 

三、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位于徂徠山起義舊址前馬頭山,1988年立。碑高23米,用573塊泰山花崗巖石精砌而成。寓意50周年的5段50級盤道從山下直通碑前。紀念碑正面鐫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當年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的老戰(zhàn)士、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書的769字碑文。

碑文: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者瘋狂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華民族陷入深重危難,億萬同胞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央到敵后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zhàn),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迅速率領機關干部和濟南市一部分黨員,分批先后由濟南遷到泰安,和中央派來的紅軍干部、省民先隊、平津流亡學生組成一支抗日救亡隊伍,在泰安地下黨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深入農村城鎮(zhèn),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控訴日寇侵略暴行,激發(fā)并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入抗日救亡斗爭。同年11月,省委在泰安篦子店召開省委緊急擴大會議,充分研究了當時的形勢和條件,毅然決定武裝起義,并對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省委率領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及愛國志士約二百人,集聚徂徠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不數日,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抗日武裝在我黨的領導下,紛紛攜帶長矛、大刀、火槍、土炮,會師于徂徠山光華寺,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舉起了山東敵后武裝抗日的義旗。四支隊成立伊始,即重視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苦練殺敵本領,發(fā)動人民群眾機智地捕捉戰(zhàn)機。初戰(zhàn)寺嶺,大振軍威,再伏四槐樹,痛擊日寇,繼又進占萊蕪,攻入博山。連續(x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人民斗志,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同時,還在戰(zhàn)斗中壯大了黨的力量,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徂徠山起義軍民抗擊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垂范后來。爰立此碑,以銘永志。武中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