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玉泉寺景區(qū)—尋幽探勝休閑游路線

巍巍泰山北麓,有一座千年古剎——玉泉寺,距泰安市區(qū)約二十公里,距濟南市區(qū)約三十公里。出泰安沿泰佛路向北經(jīng)大津口鄉(xiāng),過藕池村即到;或出濟南走歷城、藥鄉(xiāng)林場至藕池村。景區(qū)面積二萬多畝,區(qū)內(nèi)峰巒疊嶂,峽谷縱橫、森林茂密、溪水流長。古樹秀木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遍地可尋。且遠(yuǎn)離塵囂,是人們回歸自然,神游自然的絕勝之地。景區(qū)又以一座始建于北魏時期的玉泉禪寺為中心,形成以佛教、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人文景觀圈,堪稱為岱陰佛域,是一方不可多得的空靈寶地。
玉泉寺由北魏僧意創(chuàng)建,因南有谷山又稱谷山寺,俗稱佛爺寺。寺內(nèi)有唐植銀杏四株、大雄寶殿、一畝松、東西佛腳印、北魏石刻佛像等景點。有金代大學(xué)仕黨懷英撰寫并篆額的《谷山寺記》碑等碑碣,詳細(xì)地記載了玉泉寺悠久的歷史沿革。
寺前谷山之巔有一古松,人稱定南針,與玉泉寺山門、大雄寶殿,岱廟正陽門、后載門,岱宗坊、南天門成南北一線。谷山西北半山懸崖上,有二洞,常年泉涌不息,《岱史》稱“金絲洞”,傳為全真教主丘處機煉丹處。再向南是賣飯棚子,舊時泰山以北民眾,多經(jīng)此上山,因僧人、山民在此施舍、販賣飲食而得名。賣飯棚子西北有一深澗,盛夏冰雪不化,《泰山志》稱大冰牢峪。
千年銀杏:玉泉寺寺內(nèi)有千年銀杏樹4株,四株銀杏高大挺拔,郁郁蔥蔥,殿前右邊的一株,胸圍7米多,高36米,為泰山之最。
大雄寶殿:是根據(jù)歷史記載于1993年在原遺址上重建的,內(nèi)祀釋迦牟尼,側(cè)立18羅漢。
一畝松:位于寺院以北,樹干粗壯敦實,虬枝蜿蜒四射,形成一把平頂四射的巨傘,在泰山眾多古松中,遮蔭面積最大,約有1.3畝,故名“一畝松”。
東西佛腳?。含F(xiàn)大殿東側(cè)和西面的山崖石坪上,仍有當(dāng)年佛爺?shù)哪_印,稱東西佛腳。東佛腳有腳印五、六個,陷巖石有二、三公分。西佛腳位于大雄寶殿西側(cè)懸崖頂部的石坪上,在不足一平方米的石坪上,印有一雙足跡,陷巖石一、二公分。東西佛腳是人力所至,還是自然行成,無從考證,至今是個謎。但作為傳奇流傳至今,為玉泉寺憑添了幾分神奇。
藥師七佛閣遺址:東山崗上有藥師七佛閣遺址。史載為元代修建,內(nèi)祀大醫(yī)王佛和釋迦、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僂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等。閣毀于清代,其舊址上有元代至元年間閻復(fù)撰、李謙書的《藥師七佛閣記碑》。
玉泉:位于寺院東側(cè),泉水甘甜清澈,大旱不涸,泉邊有金代大學(xué)士黨懷英書“玉泉”碑,圍繞玉泉還有古紫藤10余株。
定南針:位于谷山之顛,古松與玉泉寺山門、岱廟、岱宗坊、南天門幾成南北一線,正午時又與太陽、玉泉寺大雄寶殿成南北一線。
金絲洞:在谷山西北半山懸崖上,有二個山洞,常年泉涌不息,《岱史》稱“金絲洞”,傳為全真教主丘處機煉丹處。
大冰牢峪:谷山南有一深澗,盛夏冰雪不化,《泰山志》稱大冰牢峪。
玉泉寺的景色最可貴之處,就在于它自然清純,玲瓏精致,極少人為的加工修飾,完美地保存了天成的情趣,山光水色,名山古剎融為一體,是一處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天高地厚佛光普照,青山綠水玉泉流長。